《好書分享—史托納》
前陣子有個長輩推薦我看一本西方很受歡迎書--史托納,它由美國小說家約翰威廉斯於1965年完成,近十年在歐美被翻譯為多種語言,而這本中文史托納,是近50年後唯一的中文版本。
到底為何在國外這麼暢銷的一本書,會遲了這麼久才有中文翻譯呢? 這是我在看書前的疑問,但在看完這本書後給我的衝擊讓我有點明白,對於一個50年前保守的中國文化社會,可能無法了解史托納在面對人生種種難題時所做的抉擇。
即使50年後文學思想從現代到後現代變遷,我仍然在閱讀時驚聲連連,可能一開始在看這本書時把自己當作第三者,無法理解一個農家小孩內斂又堅忍的性格,如何對抗自我情感爆發以及背叛社會道德後的恬淡。
但漸漸的我成為了史托納,我為他看似平凡的人生卻不平凡的心靈改革心生憐憫。
「可憐的史托納」是我在無數個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最常感嘆的,帶著皺眉與憐惜看著他如何壓抑與釋放。
與其說他的生命平淡,還不如說就是太過於平淡所以淒涼,看著他受控於社會價值、家族冀望、婚姻挾持,甚至最後質疑自我,這緩慢削弱的生命過程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我們周遭發生著,其實根本每秒鐘都在上演,日以繼夜的輪番上陣。
我想只要人們活在他人給予的價值中,是永遠無法逃脫無情的審判,而這種他人賦予價值的通病我們怎麼也甩不掉,它控制了人類心底的渴望與慾望,但我們卻也甘之如飴,透過社會大眾、朋友、親人找到自我價值,卻也因此蹭恨這樣的寄生關係。
這一本書真得很平淡,但後座力也很強大,看完書的一週後,我常常想到史托納,想著他淒涼悲情的一生,靜靜享受這本書給人淡淡憂傷的情緒。
而譯者後記也是個有趣的部分,它讓我心中的史托納與其他讀者心中的史托納相遇,激發不同的思維,如同我喜歡把看到有感觸的地方畫下一筆、折上一角,看完整本書時回頭翻翻那些段落,總會有不同驚喜或是更深的體悟。
後記有一段提到有人說這本書適合歐洲文化更勝於美國文化,因為書中寧靜、悲觀、逆來順受的風格與美國人個性大相逕庭,而我在看這本書時的心境從一開始排斥驚訝到最後接納甚至覺得相似,我到被底歸類什麼樣的人呢?
有機會看這本書的你們可以細細品嘗自己的不同:)
P.s原諒我把書弄的破破爛爛,因為閱讀時間很鎖碎,所以帶來帶去就把漂亮的書皮弄得歷盡風霜啊啊哈哈哈~(羞)